Yu Rang Lun

豫让论

Shi Jun Zi Li Shen Shi Zhu ,Ji Ming Zhi Ji ,Ze Dang Jie Jin Zhi Mou ,Zhong Gao Shan Dao ,Xiao Huan Yu Wei Xing ,Bao Zhi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

Sheng Wei Ming Chen ,Si Wei Shang Gui ,Chui Guang Bai Shi ,Zhao Yao Jian Ce ,Si Wei Mei Ye 。

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

Gou Yu Zhi Ji ,Bu Neng Fu Wei Wei Wei Luan Zhi Xian ,Er Nai Juan Qu Yun Ming Yu Ji Bai Zhi Hou ;

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为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

Diao Ming Gu Yu ,Xuan Shi Hai Su ,You Jun Zi Guan Zhi ,Jie Suo Bu Qu Ye 。

钓名沽誉,眩世骇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Gai Chang Yin Er Lun Zhi :Yu Rang Chen Shi Zhi Bai ,Ji Zhao Xiang Zi Sha Zhi Bai ,Rang Wei Zhi Bao Chou 。

盖尝因而论之: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

Sheng Ming Lie Lie ,Sui Yu Fu Yu Fu Mo Bu Zhi Ji Wei Zhong Chen Yi Shi Ye 。

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

Wu Hu !

呜呼!

Rang Zhi Si Gu Zhong Yi ,Xi Hu Chu Si Zhi Dao You Wei Zhong Zhe Cun Yan ——He Ye ?

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何也?

Guan Ji Qi Shen Tun Tan ,Wei Ji You Yue :Fan Wu Suo Wei Zhe Ji Nan ,Jiang Yi Kui Tian Xia Hou Shi Zhi Wei Ren Chen Er Hu

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友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

Wei Fei Zhong Ke Hu ?

谓非忠可乎?

Ji Guan Ji Zhan Yi San Yue ,Xiang Zi Ze Yi Bu Si Yu Zhong Hang Shi ,Er Du Si Yu Zhi Bai 。

及观其斩衣三跃,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

Rang Ying Yue :Zhong Hang Shi Yi Zhong Ren Dai Wo ,Wo Gu Yi Zhong Ren Bao Zhi ;

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

Zhi Bai Yi Guo Shi Dai Wo ,Wo Gu Yi Guo Shi Bao Zhi 。

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

Ji Ci Er Lun ,Rang Yu Xu Han Yi 。

即此而论,让馀徐憾矣。

Duan Gui Zhi Shi Han Kang ,Ren Zhang Zhi Shi Wei Suo ,Wei Wen Yi Guo Shi Dai Zhi Ye ;

段规之事韩康,任章之事魏献,未闻以国士待之也;

Er Gui Ye Zhang Ye ,Li Quan Ji Zhu Cong Zhi Bai Zhi Qing ,Yu Zhi De Yi Jiao Ji Zhi ,Er Su Ji Wang Ye 。

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

Qie Ci Zhi Shi Zhi Bai ,Yi Wei Chang Yi Guo Shi Dai Zhi Ye ;

郄疵之事智伯,亦未尝以国士待之也;

Er Ci Neng Cha Han 、Wei Zhi Qing Yi Jian Zhi Bai 。

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

Sui Bu Yong Ji Yan Yi Zhi Mie Wang ,Er Ci Zhi Zhi Mou Zhong Gao ,Yi Mo Kui Yu Xin Ye 。

虽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疵之智谋忠告,已无愧于心也。

Rang Ji Zi Wei Zhi Bai Dai Yi Guo Shi Yi ,Guo Shi ——Ji Guo Zhi Shang Ye 。

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上也。

Dang Bai Qing De Mo Ya Zhi Ri ,Zong Yu Huang Bao Zhi Shi ,Wei Rang Zhe Zheng Yi Chen Li Jiu Lie ,Zhun Zhun Ran Er Gao Zh

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日: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

Jin Mo Gu Er Qu De Yu Ren ,Ren Bu Yu ,Er Wu Zhi Fen Xin Bi Sheng ;

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

Yu Zhi ,Ze Wu Zhi Jiao Xin Yi Qi 。

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

Fen Bi Zheng ,Zheng Bi Bai ;

忿必争,争必败;

Jiao Bi Ao ,Ao Bi Wang 。

骄必傲,傲必亡。

Zhun Qie Ken Zhi ,Jian Bu Cong ,Zai Jian Zhi ,Zai Jian Bu Cong ,San Jian Zhi 。

谆切恳至,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

San Jian Bu Cong ,Yi Ji Fu Jian Zhi Si ,Si Yu Shi Ri 。

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

Bai Sui Wan Ming Bu Ling ,Gan Ji Zhi Cheng ,Shu Ji Fu Wu 。

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

He Han 、Wei ,Shi Zhao Wei ,Bao Quan Zhi Zong ,Shou Ji Ji Si 。

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

Re Ran ,Ze Rang Sui Si You Sheng Ye ,Qi Bu Sheng Yu Zhan Yi Er Si Hu ?

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

Rang Yu Ci Shi ,Ceng Mo Yi Yu Kai Wu Zhu Xin ,Shi Bai Zhi Wei Wang ,You Yue Ren Shi Qin Ren Zhi Fei Ji Ye 。

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

Xiu Shou Pang Guan ,Zuo Dai Cheng Bai ,Guo Shi Zhi Bao ,Ceng Re Shi Hu ?

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

Zhi Bai Ji Si ,Er Nai Bu Sheng Xie Qi Zhi Xing Xing ,Gan Zi Fu Yu Ci Ke Zhi Liu 。

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

He Zu Dao Zai ,He Zu Dao Zai !

何足道哉,何足道哉!

Sui Ran ,Yi Guo Shi Er Lun ,Yu Rang Gu Bu Zu Yi Dang Yi ;

虽然,以国士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

Bi Chao Wei Chou Di ,Mu Wei Jun Chen ,Tian Ran Er Zi De Zhe ,You Rang Zhi Zui Ren Ye 。

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腆然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

Yi !

噫!
标签:豫让
人气:
豫让论的翻译
士人君子要建立功名,侍奉主人,既然被称作知己,那就应当竭尽智谋,诚恳地加以劝告,巧妙地加以开导,在祸患还未显露时就消除它。在动乱发生之前保住社会的治安,使自己不受损害,主人没有危险。活着是著名的忠臣,死后做高尚的鬼魂,流芳百世,照耀史册,这才是完美的士人。如果遇到知己,不能拯救危难于动乱之前,而在事情失败之后才去献身自尽,沽名钓誉,迷惑世人,夸耀于社会,这在君子看来,都是不足取的。
  我曾经因此评论过豫让。豫让做智伯的家臣,等到赵襄子杀了智伯,豫让为他报仇,名声显赫,即使是平民百姓,也没有一个不知道他是忠臣义士的。唉!豫让的死当然可以称为忠了,可惜,在怎样死的方式上还有不忠的表现。为什么呢?看他漆身吞炭,对他朋友说:“我做的事情都特别难,我是想用这种做法使天下后世做臣子而怀有二心的人感到羞愧。”这能说他不忠吗?等看到他连续三次跳起来,用剑来刺赵襄子的衣服,赵襄子责备他不为中行氏而死,却单单为智伯而死的时候,豫让回答说:“中行氏像对待一般人那样对待我,所以我就要像一般人那样去报答他;智伯把我当国士对待,所以我就要像国士一样报答他。”就此而论,豫让就有不足之处了。段规侍奉韩康子,任章侍奉魏献子,并没有听说待他们如同国士,可是段规、任章却尽力劝说他们的主人顺从智伯的无理要求,割给智伯土地,使他志气骄盛。从而使他更快地灭亡。郗疵侍奉智伯,智伯也没有待他如同国士。可是郗疵却能洞察韩、魏的企图来劝谏智伯。虽然智伯不采纳他的意见以至于灭亡,但是郑疵的智谋忠告,已经是无愧于心了。豫让既然自己认为智伯待他如同国士了,所谓国士,是为国家济困扶危的人。当智伯对土地贪得无厌之日,放纵情欲,荒淫暴虐之时,作为像让,正应竭力来尽自己的职责,耐心地劝谏自己的主人说:“诸侯大夫应各自安心守着自己分内的土地,不要互相侵夺,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如今,无缘无故地向人家索取土地,人家不给,就要产生忿恨之心;人家给了,就产生骄横之心。忿恨必然会引起争斗,争斗必然会失致;骄横必然傲视一切,傲视一切必然导致灭亡。’非常耐心诚恳地劝谏,一次不听,再来第二次,第二次不听,再来第三次,第三次劝谏还不听从,再把那伏剑而死的行动安排在这个时候。这样一来,智伯虽然顽固愚昧,但受至诚之心的感动,也许会重新醒悟,从而与韩、魏讲和,解除赵国的围困。保全智氏的宗族,使他们能香火不断,延续不绝。假如这祥,豫让虽死犹生,难道不胜过斩衣而死吗?但豫让在那时,竟至连一句开导主人,使他醒悟的话都没说。看着智伯的危亡,就像越人远远地看秦人的肥瘦一样。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的报答竟然能像这个徉子吗?直到智伯已死,豫让才压抑不住愤怒的血气,甘心情愿地加入刺客的行列,这有什么可以值得称道的呢?有什么可以值得称道的呢?
  虽然这样,但用国士的标准来评价豫让,豫让的确是不配的了。可是同那些早晨还是仇敌,晚上就变成了君臣,厚着脸皮自以为得意的人相比,他们又都是豫让的罪人了。唉!
豫让论的注释

暂无

豫让论的赏析

  豫让在春秋末年曾做过晋贵族范氏、中行氏的家臣,因不被重用而投奔智伯。智伯非常尊重他。在赵、魏、韩三家贵族合谋灭了智氏之后,他改名换姓,潜入赵襄子宫中企图行刺,未遂而被捕获。释放后,他又用漆身吞炭的办法改变了容貌和声音,再一次行刺,结果又一次被俘。于是,他要求赵襄子将衣服脱给他,他朝着衣服“三跃而击之”,然后伏剑自杀。

  历来人们都称赞豫让是忠义之士。文章作者认为豫让的行为是不值得称道的。真正的忠义应该表现在诱导君主“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必要时以死进谏,促使君主悔悟。作者所提倡的做法,显然比豫让的行为高明得多,但立论的目的无非是更有效的效忠于君主。文末,对那些朝秦暮楚的政客提出的批评,也是由此而来。

  战国时的豫让因为舍身为主报仇而被视为忠义之士,历来为人所颂扬。作者做翻案文章,认为身为智伯所倚重的臣子的豫让,应该尽到自己劝谏的职责,帮助智伯弭祸于未然。而充当刺客,在智伯因祸亡身后去为他报仇,并不值得称道,即所谓的小忠小义。

  史论是比较难写的,它不但要有新意,而且要评论公允,以理服人,而不能失之偏颇。本文确实做到了上述的要求。豫让之死,曾被史书渲染为壮举,“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见《史记·刺客列传》),司马迁称赞他为“名垂后世”的义士。然而方孝孺却一反旧说,认为他“何足道哉”,这必然要有充分的理由才能站得住脚。全文的论证中心在于对知己的家主应该采取“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的积极的态度,而不应“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骇俗”。我们认为,他的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从智伯的失败来看,可以说智伯是一个好大喜功而又缺乏策略的莽夫,他不能审时度势,而只知一意孤行,终于导致败亡,可称咎由自取。豫让在关键时刻既不能对他进行开导,而在智伯死后又轻率地以身相殉,实属不够明智之举。作者在这里只是就豫让之死这一历史事件进行评说,而不是全盘否定这个人物。所以在最后一段中,又把豫让和那些厚颜无耻之徒进行了比较,说明他们之间有着根本的不同,这样就使得作者的持论公允、客观了。

  本文在结构上采取了层层深入的写法。开头先泛论“士君子立身事主”的要求,并不直接提到豫让。第二段中把豫让的言行进行了简短的概括,并提出了作者的初步评价。第三段才是全文的重点,他不但论证了豫让之死为不足取,而又为其设计了一整套的对智伯进行规劝的方案,可称周到之至。结尾时又做了一点补充,这就使得全文浑然一体,令人心服口服了。


豫让论的背景

暂无

《豫让论》作者介绍

方孝孺(1357-1402年),浙江省宁海县大佳何镇溪上方村人,明代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 方孝孺的诗